一、智能建造与BIM技术方向
1,基于BIM的地铁车站施工进度动态模拟与优化研究
2,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在土方工程量计算中的应用
3,基于机器学习的装配式建筑构件缺陷自动检测系统开发
4,区块链技术在建筑工程质量追溯中的应用研究
5,数字孪生技术在大型桥梁运维管理中的实践探索
6,基于IoT的深基坑监测数据实时预警模型构建
7,增强现实(AR)技术在历史建筑修缮中的可视化应用
8,3D打印建筑技术在应急住房建设中的可行性分析
9,基于BIM的绿色建筑碳排放全生命周期评估
10,人工智能在施工安全隐患图像识别中的算法优化
11,智能压实技术在高速公路路基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12,基于BIM的异形钢结构节点深化设计方法改进
13,建筑机器人砌筑工艺的工效与经济性对比研究
14,点云扫描技术在古建筑数字化保护中的精度控制
15,基于数字孪生的城市综合管廊智慧运维系统设计
16,机器学习在混凝土强度预测中的多参数模型构建
17,5G技术远程控制盾构机施工的通信延迟解决方案
18,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施工现场人员安全行为识别
19,BIM与GIS融合的城市更新项目拆迁量自动测算
20,智能张拉系统在预应力桥梁施工中的误差补偿研究
二, 绿色建材与低碳技术方向
1,再生骨料混凝土在乡村道路中的耐久性改良研究
2,相变储能材料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的热工性能优化
3,珊瑚骨料海水海砂混凝土的氯离子固化机理研究
4,农作物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裂性能试验
5,光催化自清洁混凝土对城市NOx的降解效率研究
6,3D打印地聚合物材料的流变特性调控方法
7,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系统的结构-电气协同设计
8,微生物矿化技术修复混凝土裂缝的菌种优选研究
9,钢渣-粉煤灰地质聚合物的早期强度激发剂开发
10,木-混凝土组合结构在低碳住宅中的节点创新设计
11,超疏水涂层对混凝土抗冻融循环的性能影响
12,厨余垃圾焚烧灰渣在透水混凝土中的资源化利用
13,碳纳米管改性沥青的路面自融雪效果实证研究
14,竹筋替代钢筋在低层建筑中的防腐处理技术
15,温拌橡胶沥青的降粘机理与施工能耗对比分析
16,建筑废弃物再生骨料在路基填充中的级配优化
17,光伏路面结构的车辆荷载-发电效率耦合分析
18,生物基聚氨酯防水涂料的老化性能加速试验
19,沙漠砂制备泡沫混凝土的孔结构调控工艺
20,废旧轮胎橡胶颗粒在隔震基础中的耗能机理
三、城市更新与地下空间方向
1,地铁振动对历史建筑砌体结构的累积损伤评估
2,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与海绵设施的协同设计方法
3,既有建筑地下室增层改造的托换结构体系创新
4,城市高密度区浅埋隧道施工的微振爆破控制
5,地下停车场与储能电站复合利用的空间优化
6,城市道路塌陷灾害的多源数据预警模型构建
7,盾构下穿既有桥梁的桩基主动托换技术改进
8,地下商业空间与地铁站的客流组织仿真优化
9,深层地下空间开发对地下水系的影响评估
10,装配式地下管廊接头防水性能的足尺试验
11,城市更新中既有管线的非开挖修复技术比选
12,地下物流系统与城市货运交通的衔接规划
13,岩溶区地下工程突水突泥的数值预警阈值
14,老旧小区地下车库充电桩供电系统改造
15,紧邻施工对运营地铁隧道的变形控制标准
16,城市废弃人防工程改造为地下种植工厂
17,地下立体停车库的智能存取算法效率优化
18,富水砂层水平冻结法施工的冻胀控制
19,城市深隧排水系统对地基变形的长期监测
20,地下空间开发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量化
四、防灾减灾与韧性城市方向
1,台风多发区建筑外窗抗风揭性能试验方法改进
2,基于InSAR技术的滑坡体形变监测精度提升
3,地震-海啸耦合作用下滨海建筑的损伤模拟
4,城市地下管线地震脆弱性的概率评估模型
5,森林火灾后边坡生态-工程协同修复技术
6,暴雨内涝情景下地铁车站防倒灌措施优化
7,活动断层带建筑隔震沟的减震效果参数化
8,强震区装配式建筑节点的可恢复性设计
9,液化土层中地下结构上浮的防控措施
10,山区桥梁墩柱抗滚石冲击的防护结构创新
11,城市生命线工程的灾害链阻断策略优化
12,极端高温对混凝土桥梁徐变的影响量化
13,基于数字孪生的洪涝灾害应急疏散仿真
14,输电塔线体系在冰灾荷载下的失效模式
15,高层建筑连廊的火灾-地震多灾种耦合
16,古建筑木构架的震后残余承载力评估
17,沿海地区混凝土结构盐雾腐蚀-台风耦合
18,城市综合防灾避难场所的平灾转换设计
19,基于韧性曲线的给水管网震后功能恢复
20,社区级防灾物资储备库的选址优化模型
五、交通工程与智慧运维方向
1,基于车路协同的弯道预警系统布设间距
2,重载交通下橡胶沥青路面车辙预测模型
3,智慧路灯杆与5G基站的荷载一体化设计
4,无人驾驶专用道路的几何线形特殊要求
5,废旧轮胎改性沥青的噪声衰减频谱特性
6,基于ETC数据的桥梁拥堵预警阈值
7,高速公路服务区光伏棚架的结构-能源
8,基于深度学习的路面病害自动分类
9,寒区铁路路基热管降温效果的参数优化
10,城市道路检查井盖异响的振动源诊断
11,基于MEMS传感器的桥梁支座健康监测
12,共享单车停放区与盲道冲突的解决
13,车桥耦合振动下轨道不平顺识别
14,基于数字孪生的隧道照明节能控制
15,道路融雪剂对混凝土路缘的腐蚀
16,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的道路设计
17,基于BIM的交通导改方案可视化
18,废旧口罩熔喷布改性沥青的性能
19,城市道路积水深度的图像识别
20,基于UAV的边坡巡检路径规划
六、新型结构体系方向
1,模块化可展结构在应急建筑中的力学性能研究
2,仿生树状结构体系在大型交通枢纽中的应用
3,超高层建筑悬挂式结构的风振控制优化
4,张拉整体结构在体育场馆中的形态找形分析
5,3D打印拓扑优化结构的多目标性能评估
6,充气膜结构在极地科考站中的热力耦合效应
7,竹木-混凝土组合结构的节点抗震性能试验
8,自修复混凝土结构在海洋平台中的裂缝控制
9,负泊松比材料在抗爆结构中的能量吸收机制
10,悬浮结构的地震隔震体系参数敏感性分析
11,智能形状记忆合金在可变形结构中的应用
12,折纸启发的折叠结构在临时建筑中的稳定性
13,超材料在建筑声学隐身结构中的波导设计
14,玻璃-碳纤维混杂网格结构的透明承重性能
15,气承式充气穹顶的雪荷载分布特性研究
16,废旧轮胎橡胶颗粒填充剪力墙的耗能机理
17,基于折纸原理的防连续倒塌结构体系
18,液态金属阻尼器在超高层结构中的控制算法
19,珊瑚骨料海水混凝土的深海结构耐久性
20,4D打印智能结构的温度驱动变形控制
七、水工与海洋工程方向
1,海上风电桩基的涡激振动抑制措施优化
2,深海水下混凝土浇筑的自密实性能调控
3,潮汐能电站沉箱结构的疲劳损伤累积模型
4,珊瑚礁生态混凝土的生物附着促进技术
5,跨海桥梁桩基的微生物腐蚀防护涂层
6,深海采矿管道多相流冲蚀磨损预测
7,河口闸门启闭过程的水动力噪声控制
8,波浪能装置锚泊系统的动力响应分析
9,极地港口混凝土结构的冻融-盐蚀耦合
10,海底隧道管节沉放过程的流体力学仿真
11,滨海核电站取水口的生物污损防控
12,人工岛吹填砂土的液化风险智能预警
13,深海油气平台结构的冰荷载概率模型
14,红树林根系固滩工程的消波效能量化
15,船舶撞击作用下浮式防波堤的耗能机制
16,海洋温差能发电站的冷热水管耦合
17,珊瑚砂地基的微生物固化强度时变
18,岛礁淡水透镜体的人工补给技术
19,超深水隔水管涡激振动的主动控制
20,海上漂浮式光伏阵列的锚链优化
八、施工技术创新方向
1,建筑机器人集群施工的路径规划算法
2,激光雷达引导的智能摊铺机高程控制
3,地聚合物注浆加固的无人化施工
4,高空作业外骨骼机械臂的人机协同
5,数字孪生驱动的盾构施工风险预控
6,基于UWB的塔吊防碰撞动态预警
7,微波加热沥青路面的就地再生工艺
8,无人机集群的边坡三维打印技术
9,磁流变液智能模板的振动成型
10,地下连续墙的声波透射法成槽检测
11,5G远程操控的深海沉管安装
12,相变材料控温的大体积混凝土养护
13,石墨烯加热膜的冬季施工升温
14,智能压实度实时反馈的无人碾压
15,盾构渣土的微生物快速固化
16,激光扫描引导的预制构件吊装
17,自感知智能张拉系统的力-位移双控
18,超高层混凝土泵送的阻力预测模型
19,数字图像相关的模板变形监测
20,地下工程无人测绘车的SLAM算法
九、工程经济与管理方向
1,双碳目标下的基础设施碳交易机制
2,区块链智能合约的工程款支付
3,建筑供应链的弹性指数评价体系
4,疫情后国际EPC项目的风险分配
5,人工智能在工程量争议仲裁的应用
6,REITs模式在基建项目的适用性
7,工程总承包的数字化交付标准
8,建筑工人技能的数字徽章认证
9,无人机巡检的设施维护决策模型
10,基于NFT的建筑数字孪生资产
11,元宇宙在施工安全培训的应用
12,碳足迹约束的施工机械调度
13,社会化媒体数据的工程舆情预警
14,建筑垃圾的区块链溯源交易
15,数字劳工在危险工序的替代
16,极端气候下的工程保险精算
17,基于大数据的投标报价策略
18,工程纠纷的智能法律顾问
19,零工经济下的劳务分包模式
20,数字孪生驱动的运维成本预测
十、环境岩土工程方向
1,城市热岛效应下的地基土热物性
2,电子废弃物填埋场的重金属迁移
3,微生物诱导碳酸盐固化污染土
4,地铁振动传播的土体阻尼识别
5,干旱区土壤-大气水汽交换
6,垃圾填埋场HDPE膜老化预测
7,冻土区输油管道的热-力耦合
8,酸雨侵蚀红黏土的微观结构
9,生物炭改良膨胀土的持水特性
10,核废料处置库的缓冲材料性能
11,城市下沉式绿地渗流规律
12,微塑料污染对土体力学的影响
13,干湿循环下裂隙土的渗透
14,植物根系加固边坡的力学
15,工业废渣填埋场的防渗优化
16,地源热泵换热器的土体热平衡
17,地震液化区的地下水位调控
18,盐渍土盐胀的晶体生长抑制
19,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生态
20,滨海软土电渗固结的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