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尝试将 AI 作为“写作助理”的科研人员,最常遇到的问题是:从哪一步入手、该如何提问,以及如何把 AI 的输出变成合格的学术文本。在Elsevier 旗下高分期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系统梳理了 AI 在学术写作中的五大辅助模块:idea 生成、结构化写作、文献综述、数据管理与结果描述、编辑润色。本文将以这五大模块为框架,逐步拆解实操步骤,并提供可直接使用的高质量提示词,帮助你科学、高效地使用 AI辅助写作,新手小白也能轻松上手。

总体使用原则

1. 人机分工AI负责“生成草稿、组织语言、做初步归纳”;研究者负责“资料准备、事实核验、方法与数据的判断、最终把关”。

2. 逐步迭代把问题拆成小步(例如:先要5个选题,再把选题变成论文提纲,再展开每节),每一步都要求 AI 输出结构化、可复核的产物。

3. 禁止编造在提示词里明确写“不得虚构文献或数据;所有引用须标注来源并可查证”。

4. 保留可追溯输入把用于生成内容的文献、数据和提示词保存好,便于审稿时复核。

5. 人工复核清单:事实核对、引用核验、统计检验、伦理合规、语言学术化、避免抄袭。

模块一:Idea 生成

(选题与研究问题细化)

快速把广泛兴趣或模糊想法变成具体、可研究、可写作的研究问题或假设,并评估学术价值与可行性。

需要准备的资料:

  • 你的研究领域关键词(3–6个)
  • 研究兴趣的简短说明(50–150字)
  • 是否偏理论/实证,是否有可用数据或实验条件

详细操作步骤:

1. 起点描述把你的研究领域与兴趣写成 2–3 句输入给 AI。

2. 生成候选问题要求 AI 给出 10–15 个细分研究问题,并按“学术价值/可行性/新颖性”打分(AI 打分仅作参考)。

3. 迭代筛选对候选问题逐一追问,要求展开研究动机、可能的数据来源、核心方法。

4. 形成最终题目把选定的问题转为论文题目,并生成 1–2 段“研究问题陈述”供引言使用。

Prompt A(候选问题生成)

我正在研究 [研究领域](例如: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影像分割)。我希望得到 12 个可落地的细分研究问题。每个问题请同时给出:1)一句话研究动机;2)可能用到的数据类型或数据来源;3)为什么具有学术价值或创新点。请把结果按“高/中/低”可行性排序,输出为表格。

Prompt B(可行性与方法展开)

对上一步中第 N 个候选问题(把问题全文粘贴),请展开:1)核心假设(1–2 条);2)建议的研究方法(量化/定性/混合),并列出至少三种可使用的分析技术或实验设计;3)可能的主要挑战与规避策略。输出为小节式结构,每项控制在 40–120 字。

Prompt C(题目与研究问题陈述)

请把以下研究问题(粘贴)改写为一个学术论文题目(不超过18个字)并写 1 段“研究问题陈述”(100–150 字),需要包含研究目的、研究空白与主要贡献预期。语言要求学术、精炼、适合投稿国际期刊。

Prompt D(快速对比)

基于下面 3 个候选题目(粘贴),请用表格对比:研究新颖性、数据可获得性、方法门槛、发表难度(低/中/高)。并在表格下给出推荐顺序和选择理由(每条不超过 40 字)。

示例(示范输出 — 非事实性,仅供写作风格参考)

校验清单(研究者必须做)

  • 确认数据是否真实存在并有权限使用。
  • 检查类似题目是否已大量存在(用 Google Scholar / CNKI 搜索)。
  • 与导师/合作者讨论可行性和伦理性。

模块二:结构化写作

(大纲与章节框架)
把题目变成可操作的章节骨架:明确每一节的功能、核心论点与字数/篇幅建议,避免写作无章可循。

需要准备的资料:

  • 最终题目或研究问题
  • 目标期刊/学位类型(如硕士论文、SCI 四区期刊等)
  • 任何已有的章节或草稿(可选)

详细操作步骤:

1. 明确输出格式(如:期刊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把目标读者写给 AI。

2. 生成主线大纲要求 AI 输出章节标题、子标题与每节核心要点(每一节 3–6 条要点)。

3. 确定篇幅分配让 AI 推荐每节字数或页数(按总字数比例)。

4. 细化小节写作提示为每个小节生成 2–4 个写作要点或需要回答的问题(便于接下来逐节交给 AI 写作)。

5. 版本迭代把 AI 给的初稿大纲交给导师或同事评估后,反馈给 AI 迭代修改。

Prompt A(期刊/学位化大纲)

我准备写一篇面向 [目标期刊名/硕士论文] 的论文,题目为 [论文题目]。请为我生成完整的章节大纲(含子标题),并对每个章节写出 3–6 条“该节必须回答的问题或呈现的要点”,总字数控制在 [总字数](例如:8000 字)。输出为带序号的清晰结构。

Prompt B(各节篇幅与写作提示)

根据上面的大纲,请为每一章建议字数(或页数)占比,并给出写作顺序建议(先写哪几节更容易推进),以及每节可直接用于写作的 3 个小提示(例如:在方法中需说明的变量、在结果中需要包含的统计指标)。

Prompt C(把大纲变成任务清单)

请把整篇论文的大纲拆成 10–14 个可执行的写作任务卡片(每个卡片包含:任务标题、目标产出(字数/页数)、所需输入资料、预计耗时)。用表格呈现,方便团队协作或自我时间管理。

Prompt D(同伴评审提示)

帮我生成一份“导师/同行评审检查表”,用于评估当前大纲是否满足期刊要求,包含 12 条检查项(例如:研究问题清晰度、贡献声明是否明确、方法可复制性、数据可访问性、伦理声明等),每项附 1–2 条可操作的评估标准。

校验清单

  • 确认大纲与目标期刊的格式与字数要求一致。
  • 把“必须回答的问题”逐条作为写作任务清单。

模块三:

文献总结与批判性综述

把海量文献变成主题化、批判性、可引用的综述段落,而不是简单摘抄。

需要准备的资料:

  • 文献列表(DOI/标题/作者/年份)或文献的摘要/笔记(建议 20–80 篇)
  • 你希望的综述结构(按主题/按时间/按方法/按理论流派)

详细操作步骤:

1. 导入文献信息把文献的标题+摘要或你做的笔记粘贴给 AI(分批处理,每批不超过 20 篇)。

2. 主题聚类要求 AI 按研究主题或方法对文献进行聚类,并说明每个主题的核心结论与代表性研究。

3. 方法/证据表征让 AI 列出不同方法使用的常见数据集、评价指标与结果趋势。

4. 批判性评估要求 AI 对每个主题指出主要局限、方法论缺陷与未来方向(每点给 1–2 条证据支持)。

5. 撰写综述段落让 AI 把聚类与评估结果写成学术化的段落,并标注“需要人工补充引用”的位置(例如:[引用1])。

6. 引用清单核验对 AI 标注的引用位点,人工补入确切文献并核验。

Prompt A(批量主题聚类)

我将粘贴不超过 20 篇文献的标题与摘要(如下)。请:1)按主题/方法对这些文献进行聚类;2)为每个聚类给出 3–5 条核心结论;3)列出每个聚类的 3 篇代表性文献(请仅列出真实存在的文献标题与年份,不要造假)。请输出为表格格式。

Prompt B(方法与指标对比)

针对上一步中“深度卷积方法”聚类,请列出该类别常用的数据集、常用评价指标、以及在这些指标上通常达到的性能范围(如果文献中给出数值,请注明“来自文献:XX年XX作者”,若无明确数值则标注为“未报告”)。

Prompt C(批判性综述写作)

请基于上面的聚类,撰写 2–3 段批判性综述(每段 120–180 字):第一段概述研究脉络;第二段指出主流方法的共同局限与证据缺口;第三段给出 3 条未来研究建议。输出段落中在引用位置用 [作者, 年] 占位。

Prompt D(引用占位与核验提醒)

在生成的综述段落中,请把每一条主要论断后面用 [需要引用] 标注,并在输出末尾列出“需要人工核验引用”的具体句子(便于我去文献中补上确切来源)。同时提醒哪些论断可能属于过度泛化或需要更多证据支持。

校验清单

  • 所有 “[需要引用]” 必须由作者手动替换为确切文献(DOI/页码)。
  • 不要直接把 AI 生成的“结论”当作事实引用;凡是数值与结果必须回溯到原文。
  • 若 AI 列出文献,请核对每条文献的存在性与对应结论。

模块四:

数据管理与结果描述

帮助把统计/实验结果用学术化语言准确描述,并生成可直接用于论文“结果”部分的段落、表格说明与图表说明(caption)。

需要准备的资料:

  • 数据表(CSV/Excel)或统计输出(表格/回归结果/显著性测试)
  • 实验设计描述(样本量、分组、变量说明)
  • 主要检验方法(t-test/ANOVA/回归/模型评价指标等)

详细操作步骤:

1. 准备标准化数据摘要把关键统计量(样本量、均值、标准差、p 值、置信区间)输入给 AI;若数据量很大,先做汇总表再输入。

2. 结果段落生成让 AI 根据统计表写出清晰的“结果描述”,要求突出主要发现,避免过度解释或主观推断。

3. 图表说明(Caption)让 AI 为每张图或表生成简洁准确的图题和图注,包括统计测试类型与显著性注释。

4. 敏感性分析建议要求 AI 给出 2–3 个备选检验或鲁棒性检验,以供审稿时补充。

5. 明确不可做的事在 prompt 中明确写“不要捏造数字或结论;如果输入数据不完整请提示并列出缺失项”。

Prompt A(生成结果段落)

下面是我的结果摘要表(粘贴或以 CSV 形式描述关键列:样本量、均值、SD、检验统计量、p 值等)。请帮我写 2 段结果描述(每段 90–140 字):1)定量描述主要发现(含统计值、p 值、效应方向);2)对结果的客观解读(避免过度拓展结论)。请在段落里按学术格式写出关键统计值(例如:t(98)=2.45, p=0.016)。

Prompt B(生成图表说明)

我有 3 张图(分别是:ROC 曲线、误差柱状图、变量相关热图)。请为每张图写一段 caption(不超过 30 字的标题 + 1–2 行解释),并写明图中显著性标注的含义(例如:* p<0.05, ** p<0.01)。

Prompt C(鲁棒性与敏感性检验建议)

基于以下主要分析(粘贴关键模型或检验结果),请列出 3 种推荐的鲁棒性检验方法(例如:加入控制变量/替换指标/交叉验证),并说明每种方法能检验什么潜在偏差或假设。

Prompt D(不可捏造与缺项提示)

我将提供数据摘要;如果你发现数据缺失或统计信息不足以撰写结果段落,请列出缺失项并给出具体补充要求(例如:需要给出均值与 SD、样本量、自由度)。请不要生成任何未给出数值的统计结论。

校验清单(必须人工完成)

  • 将 AI 写出的统计值与原始分析输出逐项核对(均值、SD、自由度、p 值)。
  • 若 AI 自动填入统计式(如 t(…) = …),务必用统计软件或原始输出核验。
  • 在表格与图注中注明检验方法与显著性标准。

模块五:编辑与润色

把草稿润色成符合学术期刊风格、逻辑清晰、语言准确的成熟文本。

需要准备的资料:

  • 你已写好的段落/章节(每次建议最多 800–1200 字)
  • 目标期刊或学位的语言风格要求(英式/美式、简洁风格等)
  • 是否需要“保留原意”或“改写提升学术性”

详细操作步骤:

1. 分段提交不要一次性把整篇论文交给 AI;分节或分段润色,每段 300–800 字最合适。

2. 明确润色目标在提示词里明确“学术语气/逻辑衔接/术语统一/引用占位不要改动/不要生成引用”。

3. 对比输出让 AI 返回“原文 vs 润色后”并附简短修改说明(哪些句子被重写、哪些术语被规范化)。

4. 人工微调核对学术术语、专有名词拼写、以及上下文衔接,必要时请导师审阅。

Prompt A(学术化润色)

请润色以下段落(粘贴),要求:1)使语言达到国际期刊的学术表达(学术严谨、句子流畅);2)不改变事实或数据;3)保留原始引用占位(如 [作者, 年]);4)在润色后给出 5 条修改说明(说明哪些句子被重写及原因)。

Prompt B(逻辑衔接优化)

对以下章节(粘贴),请标注逻辑跳跃或论证薄弱处(如“缺少因果链”“结论超前”),并给出每处 1–2 条可操作的改进建议与一句可替换的过渡句。

Prompt C(学术用词替换)

把下面这段通俗表达转换为学术表达(要求用词正式、避免口语化),并在输出中给出“术语替换表”(原词 → 推荐替换词,最多 10 对)。

Prompt D(段落对比与接纳建议)

请把原文与润色后文本并列显示,并在每处改动旁备注“改动理由”(如:提高准确性/缩短句子/避免歧义)。若有改动可能影响原意,请注明并建议保留或回退的选项。

小技巧(避免常见问题)

  • 对于方法与数据段落,避免过度学术化到“牺牲清晰度”;重写要兼顾可重复性与可读性。
  • 在润色时,要求 AI 不自动生成参考文献,以免引入虚构引用。

校验清单

  • 确认术语一致性(同一概念不要多处不同中文/英文翻译)。
  • 检查句子是否改变了原始含义(尤其是结论句)。

相关新闻

生成论文 降AIGC率
微信关注
微信关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