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起,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施行,“标识办法”明确所有AI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都要“亮明身份”。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包含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两种方式。

服务提供者应当对文本、音频、图片、视频、虚拟场景等生成合成内容添加显式标识。

在提供生成合成内容下载、复制、导出等功能时,应当确保文件中含有满足要求的显式标识。在记录文件来源、属性、用途等信息内容的文件元数据中还应当添加隐式标识,包含属性信息、服务提供者名称或者编码、内容编号等制作要素信息。

造成AI味的原理是什么?怎么去AI味?

“AI味”指的是文章带有明显的人工智能生成痕迹,呈现出机械、模式化的语言风格,让人一眼就能察觉“这不是人写的”。尤其体现在标点使用、逻辑连接词的堆砌以及上下文衔接上,AI往往表现出超越常人的“完美”和工整,反而失去了自然流畅的人类表达质感,从而暴露出其非人类书写的本质。

下面就是最新的去除AI味的方法,总共6条:

1.修改过渡词和逻辑连接词

“AI味”就是文章读着像机器写的,太死板,套路明显,一看就不像真人手笔。AI在没特别提示时,写东西特别讲逻辑,句子之间总喜欢用“不是……而是……”“第一……第二……最后……”“虽然……但是……”“不但……而且……”这种词连起来。这些词用得太整齐,段落一板一眼,转折和递进都太顺,反而显得假。人平时说话写东西没这么规整,不会句句都套公式。连接词一多,味道就出来了。其实换个简单说法就行,比如用“可”“但”“然后”“还有”“接着”这种平常词,读着更自然。句子不用非得环环相扣,松一点,断一点,也比硬连着强。关键是把意思说清楚,别堆逻辑词,别追求面面俱到。

2.给文章的标点加点盐

一般的文章要么是中文文章,要么是英文文章,那么自然使用到对应的中文全角标点符号、英文半角标点符号。由于AI大模型对中文全角标点符号、英文半角标点符号是极其严谨的,肯定不会出错。我们在使用标点符号上,我们人为的制造一点标点符号错误、缺失一点标点符号,就能被Ai检测工具认为是人工错误,AI味道自然就降低了。特别的AI生成的文案,英文、数字字之间都会留空格,我们要留心检查一下,把这些空格去掉,就能降低AI味道。

3.修改长难句和词汇AI写东西总爱堆词,喜欢用又长又绕的句子,看着挺高级,细品却没啥实际内容,全是空架子。就像英语阅读理解里的那种书面语,谁平时聊天会这么说话?所以,别整那些花里胡哨的长句和大词,怎么顺口怎么来,说人话就对了。

4.修改文章句子段落排版

AI写出来的东西,结构和排版往往特别工整。段落长短差不多,每段三到四行,句子排列整齐,看着很舒服,但正是这种过度的规整,暴露了它是机器生成的。真人写作不会这么讲究,不会用尺子量着来写。人写东西是随意的,有长有短,有快有慢,有时候一句话就能成一段,有时候一口气写好几行也不换行。情绪上来了,可能连着几个短句,激动地一句一行;思路顺畅时,也可能一大段话不停顿。这种不规则,恰恰是人类写作的真实痕迹。

AI不一样,它追求平衡和秩序。段落长度统一,句子结构相似,换行有规律,像程序设定好一样。这种完美反而显得不真实。我们平时说话、写消息、发朋友圈,谁会去数每段几行?谁会刻意让每句话长度一致?不会。所以当一篇文章看起来太干净、太整齐,反而让人怀疑是不是机器写的。

要避免“AI味”,就得打破这种机械的排版习惯。多用短句,但不要每句都分行。段落长短要有变化,这一段可以两行,下一段可以五行,关键看内容怎么推进,而不是格式是否统一。语言要像平时说话那样自然,不怕碎,不怕乱,有停顿,有跳跃,有情绪。真实的人类表达本来就有瑕疵,有随意,有不完美。把这些写进去,文章才像人写的。

排版太完美,反而显得假。别追求视觉上的整齐划一,重点是让内容流动起来,符合人的思维节奏。写出来的东西,只要读着像人会说、会写的样子,就够了。自然,才是最难得的。

5、内容是否符合常理

写完内容后一定要自己读一遍,重点检查里面的操作、情节是否符合生活常理。因为AI虽然能流畅表达,但有时会胡编乱造,说得煞有介事,细看却经不起推敲。它不了解真实生活,只根据数据模式生成内容,容易出现逻辑漏洞或违背常识的细节。

比如写一个人早晨赶时间,说他“一边刷牙一边系鞋带还顺手煎了个蛋”,听起来挺忙,但实际根本不可能——刷牙时嘴里有泡沫,没法低头弯腰系鞋带,更不可能腾出手去开火翻锅。再比如写做饭,说“水烧开后直接倒面粉搅拌三分钟就成了面条”,这完全不符合烹饪常识,没人这么煮面,但AI可能就这么写出来。这类细节一旦出现,整篇文章的真实感就会崩塌。

所以不能只看文字通顺与否,更要判断事情是否合理。动作能不能同时做?时间来不来得及?工具是不是这么用的?有没有违反基本常识?自己读的时候,要像看朋友聊天那样,多问几句:“这事儿真可能发生吗?”“我见过谁这么干?”“这步骤对不对?”发现问题就及时修改,不能放任AI自说自话。

真实感来自细节的可信度。一个不合常理的情节,就会让人觉得“假”,觉得“这不是人写的”。因此,写完别急着发布,先当一个普通读者,从头到尾过一遍,把那些看似合理实则荒谬的地方剔除掉。只有内容经得起常识检验,读起来才自然,才像活生生的人写的,而不是机器拼凑出来的幻觉。

6.人工修改和人工润色

说到底,要真正去掉“AI味”,最有效的方法还是靠人自己动手写、动手改。不管用了多少技巧,最终都得回归到人工打磨。机器生成的内容再流畅,也容易带着机械感和虚假细节,只有亲自上手调整,才能让文字变得真实、自然、有温度。

用完各种方法后,一定要自己从头到尾读一遍。看语句通不通顺,有没有拗口的地方,词句是不是生硬堆砌。更重要的是,判断内容是否符合生活常理——事情能不能这么干?话是不是这么讲的?场景有没有违和感?AI可能会写出“一边开会一边遛狗顺便回邮件”这种看似高效实则不可能的情节,但人一眼就能看出不对劲。

只有通过亲手修改、反复朗读,才能把那些不自然的节奏、不真实的细节一点点抠出来。改到读着像自己平时说话,像朋友聊天时会讲的话,才算到位。文字不需要完美无瑕,反而有点随意、有点口语化,才更像真人所写。

所以别指望AI一次生成就达到理想效果。生成只是起点,真正的关键在人的参与。动手写,动手改,用自己的语感和生活经验去校准,才能写出没有“AI味”、真正打动人心的内容。

相关新闻

生成论文 降AIGC率
微信关注
微信关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